红豆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陪孩子一起成长,小学一年级日有所诵熟 [复制链接]

1#
儿童白癜风怎样治 https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71218/5940516.html

学校教育中国学比重逐步增加,很多当初在高年级才出现或者是根本不出现的古诗词,现在出现在了小学一年级的辅助读物中。孩子的学习带动了很多家长的同步提升,死记硬背会让小孩失去学习的兴趣,适当的解读会让孩子朗诵时更感兴趣,记忆更加深刻,这就对家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家长对这些诗词有一定的了解。让我们来看看小学一年级的《日有所诵》中那些需要熟读的诗歌。

要说古诗,当然少不了诗仙李白的佳作,一首《夜宿山寺》堪称“平字见奇”的绝世佳作。

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

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

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,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。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,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。这首诗语言自然朴素,却形象逼真。全诗无一生僻字,却字字惊人。诗人借助大胆想象,渲染山寺之奇高,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,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,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。摘星辰、惊天人,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,被诗人信手拈来,用入诗中,让人顿感情趣盎然,有返璞归真之妙。儿童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,这样一首古诗非常适合小朋友们诵读。

对于古人来说百尺高楼都能够到星辰,那么千丈白发的长度简直无法想象,且看李白这首《秋浦歌(其十五)》。

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

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

单看“白发三千丈”一句,真叫人无法理解,白发怎么能有“三千丈”呢?读到下句“缘愁似个长”,豁然明白,原来“三千丈”的白发是因愁而生,因愁而长。愁生白发,人所共晓,而长达三千丈,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。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“愁”字上。以此写愁,匪夷所思。奇想出奇句,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。写这首诗时,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,是因为照镜而知。秋霜色白,以代指白发,似重复又非重复,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,不是白发的“白”字所能兼带。他已经五十多岁了,壮志未酬,人已衰老,不能不倍加痛苦。所以揽镜自照,触目惊心,发生“白发三千丈”的孤吟,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,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。

书中还收录了李白的一首借景抒情的《独坐敬亭山》。
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
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,直至无影无踪;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,却也不愿停留,慢慢地越飘越远,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。诗人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,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。敬亭山和我对视着,谁都看不厌,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。这首诗不是赞美景物,而是借景抒情,借此地无言之景,抒内心无奈之情。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,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。然而,恰恰在这里,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。

有一首描写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的南北朝民歌《刺勒歌》很有名。

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

天苍苍,野茫茫。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
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。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,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。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,显露出成群的牛羊,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、牛羊肥壮的景象。这首诗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,它质直朴素、意韵真淳。读起来朗朗上口。

“诗佛”王维佳作不少,大家最熟悉的当属这首咏物诗名篇《相思》。

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

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

该诗由物感怀,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,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,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,十分感人。红豆,生于南国,其果鲜红浑圆,外表晶莹剔透,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。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,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。传说,古代一位女子,因为丈夫战死边疆,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,此后化为了红豆,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。从此以后,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,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。而“相思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,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,如苏李诗“行人难久留,各言长相思”。这首诗题一作《江上赠李龟年》,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。只是现在多被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,很少有人了解诗人的原意。

自墨家以来,江湖上多了不少侠义人士,剑客就是其中最常见的,唐代贾岛通过一首《剑客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。

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今日把示君,谁有不平事?

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了一把剑,显出此剑非同一般。“霜刃未曾试。”写出此剑刃白如霜,闪烁着寒光,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。说“未曾试”,便有跃跃欲试之意。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“君”,便充满自信地说:“今日把示君,谁有不平事?”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,告诉我,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?一种急欲施展才能,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,跃然纸上。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,刻苦读书的生涯,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,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,把自己的意想,含而不露地融入“剑”和“剑客”的形象里。

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,慨想羲皇,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;那么,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,则多带浪漫的意味。请看这首号称太上隐者所写的《答人》。
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

唐时道教流行,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载,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,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,他也不答,却写下这首诗。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,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。

唐代李贺的《马诗》共有23首,名为咏马,实际上是借物抒怀,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。《日有所诵》里所选的是第五首。

大漠沙如雪,燕山月似钩。何当金络脑,快走踏清秋。

广阔的原野,沙白如雪,燕山新月初上,弯如金钩。这边塞争战之处,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;然而,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,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?本诗语言明快,风格健爽。前两句写景,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;后两句抒情,自比为良马,期望自己受到重用,一展雄才大志。

苔藓自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,并不被人们所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